上海面向全球发布5157个博士后岗位,年薪中位数30万元 | 科研圈日报
· 职业发展
上海面向全球发布 5157 个博士后岗位,年薪中位数 30 万元
澎湃新闻消息,上海日前面向全球发布 5157 个博士后岗位,岗位来自 123 家企事业单位的 259 家博士后站点,汇集浦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商飞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
其中,面向在美国、英国、德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分别投放 3228、2887、1416 个岗位需求,不限国籍;来自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平台、重点任务、重要项目的岗位需求约占总数的 90%;合作导师由 35 位院士领衔。
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上需求量较大。岗位薪资最高 70 万元,大多集中在 25 万至 35 万元之间,中位数为 30 万元。另有约 30% 的岗位提供自有公寓,超 50% 的岗位提供住房补贴。(澎湃新闻)
· 生物医学
频繁午睡与高血压和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图片来源:Pixabay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者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白天小憩或午睡频率与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有关。研究人员使用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记录了约 36 万名 40 至 69 岁中老年人白天打盹或午睡的频率,并收集了随访 11 年间受访者首次报告中风或高血压的时间。研究发现,与从不午睡的人相比,经常午睡的受访者患高血压的可能性高 12%,患中风的可能性高 24%。另外,孟德尔随机化(一种遗传风险验证)结果显示,具有高血压遗传史的受访者通常有较高的午睡频率。这表明,白天打盹或午睡频率增加与高血压及缺血性卒中之间存在潜在因果影响。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研究健康的睡眠模式,探究午睡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关联,并试图揭示午睡影响血压或中风的生物学机制。相关论文 7 月 25 日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期刊《高血压》(Hypertension)。(美国心脏协会)
· 新冠药物
中国自主研发口服小分子新冠药物获批
科技日报消息,7 月 25 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
2021 年 7 月 20 日,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本品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 HIV-1 感染患者。此次为附条件批准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科技日报)
· 公共卫生
不明原因儿童肝炎出现新线索,AAV2 病毒可能参与其中
根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近日,英国学者两项未经同行评审的预印本研究指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的儿童不明原因肝炎或与腺相关病毒 2(AAV2) 感染以及特定遗传突变有关。研究发现,纳入检查的 26 名患者中 25 人的血液或肝细胞中都检出了 AAV2,而对照组的 158 人几乎没有检出这种病毒。此前被怀疑为造成儿童不明原因肝炎病因的 41 型腺病毒也在患者中被检出,但对照组中也存在携带者。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的 HLA 基因携带一种特定突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并被证明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由于在患者的肝细胞中没有发现 AAV2 蛋白或病毒的实际拷贝,研究者认为,AAV2 不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而是可能通过引发 HLA 特定突变携带者的免疫反应,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目前,两篇论文中的一篇已于 7 月 19 日发布在预印本平台 medRxiv,另一项则刚刚提交。(Science News)
· 环境与演化
温度变化越大,灭绝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近日,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大规模灭绝和全球气温变化的显著关联性。大规模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造成的剧烈温度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剧变,造成了自古生代以来的大量生物灭绝事件。然而,鲜有研究者对气候变化和生物种群灭绝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详细研究和比对。另外,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的灭绝率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不同,这一现象仍未得到充分的解释。新研究发现,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陆地四足动物的灭绝率,都与所在栖息地的表面温度变化速率高度相关,无论后者是升温还是降温。在过去的五次大灭绝中,海面和陆地都在地质尺度的较短时间内经历了大约 7~9 ℃ 的降温和升温。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该研究认为,9 ℃ 左右的温度变化才会造成生物大灭绝,按照最悲观的估计,这一情况将在 2500 年到来。尽管如此,全球变暖仍然会直接导致物种灭绝。论文 7 月 22 日发表于《生物地球科学》(Biogeosciences)。(东北大学)
内耳揭示了哺乳动物的恒温起源
近日,葡萄牙里斯本大学(University of Lisbon)古生物学家 Ricardo Araújo 和同事发现,哺乳动物内耳结构和生理学特征变化,是其演化为恒温动物的标志。
相对于变温动物,内温和恒温有利于生物保持更高的体温和代谢,加强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运动能力和在生存优势。然而,由于化石证据并不明确,这一关键特征在演化历史上何时出现尚不清楚。研究者比较了 50 种现生脊椎动物的内耳结构和生理学特征,提出可以使用生物内耳骨管的形状和大小作为监测体温的替代性指标,即热运动指数(thermo-motility index)。随后,研究分析了 56 种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爬行类祖先(合弓纲,Synapsid)内耳的形态学数据,发现在距今 2.37 亿到 2.01 亿年前的晚三叠世时期,生物的热运动指数发生了突然变化。这种变化表示当时古生物体温可能升高了 5~9 °C,代谢能力增加,有利于动物适应由二叠纪的到三叠纪变得较为凉爽的气候。相关论文 7 月 20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Nature News)
· 疫情通报
7 月 25 日我国内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98 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770 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7 月 25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148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50 例(广东 19 例,福建 11 例,四川 6 例,浙江 3 例,北京 2 例,上海 2 例,山东 2 例,天津 1 例,辽宁 1 例,湖北 1 例,重庆 1 例,陕西 1 例),含 14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 3 例,广东 3 例,四川 3 例,福建 2 例,山东 2 例,天津 1 例);本土病例 98 例(甘肃 37 例,广西 32 例,四川 16 例,广东 6 例,上海 4 例,重庆 2 例,山东 1 例),含 32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甘肃 17 例,广西 9 例,四川 5 例,广东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828 例,其中境外输入 58 例,本土 770 例(广西 370 例,甘肃 306 例,山东 27 例,广东 17 例,上海 15 例,四川 14 例,河南 7 例,云南 7 例,天津 2 例,江西 2 例,江苏 1 例,浙江 1 例,重庆 1 例)。截至 7 月 25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228 946 例,累计死亡病例 5226 例。
据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7 月 25 日 17:12(北京时间 7 月 25 日 23:12),过去 7 天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5 569 531 例,新增死亡病例 9933 例:其中日本新增确诊病例 1 038 139 例,新增死亡病例 291 例;德国新增确诊病例 552 883 例,新增死亡病例 118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566 977 818 例,累计死亡病例 6 376 503 例。(国家卫健委,世卫组织)
编写:范宇晨、林灵、毛疏影、董聿恒、丁曼雨、魏潇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精彩回顾 ▽